写博客有益身心健康
June 21, 2009 5:06 pm GMT-0700 | In Study | 6 Comments | hide几个月前看到一篇论文,大致是说写博客有益身心健康,Discovery 有个评论。博客和日记的功能有些类似之处,而日记的心理学作用研究由来已久,所以关于博客的心理学影响也不是什么新鲜研究。尽管如此,博客的公开化以及交互功能还是比日记要高出一个层次,所以我相信写博客比写日记(或限制访问的博客)应该是更有益于身心健康一些。写博客满足人的表达欲,有利于理清思路、消除孤独,并更有效的和朋友建立联系。
这篇论文所调查的人群是 Myspace 的一些人。在社交网络快速发展的今天,代沟也有了新的含义:我们常常以一个人在 Myspace 还是在 Facebook 更活跃来判断其属于“老人”还是“年轻人”。这篇论文的取样“N = 134, mean age 24.5 years”使得有人怀疑其取样的典型性。这是一个很有趣的怀疑,因为在很多研究中,取样的 bias 或者不正确的数据分析方法都有可能会倒置结果,但身在庐山中的研究工作者却不一定会意识到这一点。
一个例子是,很多微软的程序都会问你是否允许他们收集数据以便更好的改进产品,而这个反馈正是开发者决定工具条按钮顺序等一系列用户界面设计问题的重要依据。大神 delphij 曾提到,这个流程有问题,因为一开始的取样就是非常 bias 的,愿意被收集数据的用户是有一定特点的,比如心态比较开放、机器上没有敏感数据(不在大公司工作)。同样的,在软件开发中,用户反馈呼声最高的功能并不一定是最需要的功能,因为愿意参与反馈的用户群很小,并不一定代表整体利益。
现在很多领域的理工背景越来越重,强调纯粹的数学模型成为了一种趋势。几个月前,谷歌首席视觉设计师 Douglas Bowman 因不满公司痴迷数据而离职,他在博客中写道:
Yes, it’s true that a team at Google couldn’t decide between two blues, so they’re testing 41 shades between each blue to see which one performs better. I had a recent debate over whether a border should be 3, 4 or 5 pixels wide, and was asked to prove my case. I can’t operate in an environment like that. I’ve grown tired of debating such minuscule design decisions. There are more exciting design problems in this world to tackle.
我认为,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提醒。数字是会骗人的,解释其含义需要谨慎再谨慎。
因为类似的原因,总有人认为心理学全是骗人的。Sheldon 在 TBBT S2E13 中提到:“The social sciences are largely hokum.”不过,在大爆炸宇宙学也逐渐成为定量科学的今天,心理学依靠 fMRI 等也早已成为了一门可靠的科学。路易在物理学界打拼多年后涉足(物理)教育心理学,发现人思考量子力学和经典力学的时候 fMRI 很不一样。hmm… 不知道是不是骗人的,不过路易认为生物学和心理学的联姻将会像化学和生物学结婚生出了分子生物学一样伟大。
纪念一个 Bug
March 29, 2009 1:13 am GMT-0700 | In Tech | 11 Comments | hide长期上水木的人可能知道一个 bug,有些 id 如果打完整可以 u 到,但是却不能空格补全。这个 bug 在 2001 年前就存在(之前没有 cvs 可查),2004 年末就被发现而且有了补丁,补丁注释写道:“这个bug导致的问题是使用smthbbs的站上有大概1/374的id是不可以通过id补全看到的”。2005 年又有人深入的研究了这个问题并且独立给出了一模一样的补丁(dvlt @ newsmth)。但是出于种种原因,这个补丁直到最近才递交进 svn。Bug 存在近 10 年之久,修正耗时 5 年,而补丁实际上只是增加 2 个字符,真是叹为观止。
类似的事情其实也不少,比如,libid3tag 不支持重写改变了长度的 id3v2 [1];又比如,断词换行大战。
[1] libid3tag-0.15-1b (2004), file.c:594:
/* hard general case: rewrite entire file */
/* … */
画外音:点点点……(实际上修正这个问题的补丁早已在网络上流传四年之久)
偏振太阳镜
March 22, 2009 4:45 pm GMT-0700 | In Life, Study | 12 Comments | hide偏振太阳镜里有块竖偏振片,用来滤掉横偏振光。大部分 LCD 发出来的光是 45 度偏振的,比如 iPhone 横握和纵握都可以透过偏振太阳镜看。但是也有设计的比较糟糕的 LCD 的,比如有人这样抱怨道:
… my car stereo LCD is unreadable with my sunglasses on. I have to tilt my head 45 degrees to read it, and it makes me look like a dog that just heard a weird noise. …
“像狗一样”,回想起来我戴着偏振太阳镜就常常会那样,有的超市刷卡机也有这个问题。最近发现有些 Canon 新相机的 LCD 是竖偏振,有人说,这不挺好吗,透过偏振太阳镜看恰好是最佳角度。可是如果要竖握相机拍照,我就啥都看不见了!真不知道 Canon 怎么搞的,甚至有的相机是用的横偏振 LCD(Canon SD 系列里,至少两款是竖偏振,一款横偏振)。
由于偏振太阳镜的推广,可能会在阳光下使用的设备其 LCD 的偏振性已经成为用户体验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45 度偏振算是一个标准的解决方案,不过很多新的设备已经开始用非偏振 LCD 了,保证戴偏振太阳镜怎么歪头都一样,比如 Garmin 比较新的几款 GPS。
背景:偏振
想象你手里有一根绳子,绳子另一头穿过一片竖篱笆栏拴在树上。如果你上下晃动绳子,绳子上的波可以顺利传播到树上,篱笆像“透明”的一样;而如果你左右晃动绳子,绳子就会撞到篱笆的竹子,波也就只能传播到篱笆为止。这两种波,我们分别称作竖偏振波和横偏振波,描述的是绳子的振动方向。光是一种电磁波,也有类似的性质,而这个篱笆所对应的,就是一种叫做偏振片的东西。竖偏振光可以顺利通过竖偏振片,而横偏振光则不行;如果把这个竖偏振片转 90 度成为横偏振片,则情况会反过来。
大部分自然光,比如阳光,是非偏振光,也就是说没有一个特定的偏振方向,经过任意角度的偏振片之后都会损失掉一半的光。而自然光在水面反射之后,则会大部分变成横偏振光。如果透过一个竖偏振片去看波光粼粼的水面,则会发现波光几乎完全消失。同样的在玻璃上反射的光线也会有类似的性质,摄影时转动镜头前的偏振片,可以用来强调玻璃上反射的景物,或者强调透过玻璃看到的景物。偏振太阳镜,基本就是墨镜 + 竖偏振片。因为地面和前车玻璃反射的阳光基本是横偏振,几乎都被偏振太阳镜滤掉,所以通常推荐在开车的时候使用这类墨镜。
Wikipedia 说:
Technological applications of polarization are extremely widespread. Perhaps the most commonly encountered examples are liquid crystal displays and polarized sunglasses.
果然,我一篇文章就涉及到了这俩。
Tags: light, polarization, sunglasses
有关鸡皮疙瘩
March 14, 2009 11:18 am GMT-0700 | In Life, Study | 7 Comments | hide鸡皮疙瘩,英语里叫 goose bumps(事实上很多鸟类和哺乳动物都有类似的反射机制,所以不同语言里会用不同动物),指的是人或动物受冷或者有强烈感情冲击时(如惊吓、肉麻)皮肤发紧并出现密密麻麻颗粒的现象……对于有体毛的动物,这种反射机制可以将皮肤收紧并竖起体毛,有助于保暖,同时也可以在对敌的时候显得大一些,应该是进化出来的一种保护自己的机制。但是一般认为,这种反射机制对人类已经没多大好处,体毛没了,但是调节的机制还在,属于进化遗留。
美国斯坦福大学附近曾经多次报道出现山狮,甚至有山狮在住宅区活动的报告,一度搞的人心惶惶。动物学家在告市民书中说到:“When encountering a mountain lion, it is advised to appear as big as possible. If attacked, fight back. ”同学们对“appear as big as possible”这一条一直津津乐道,其实和上文提到的鸡皮疙瘩的保护作用是类似的,块头越大其威摄力也越强。鄙实验室的路易每次讨论激光束大小的时候都要说“Size does matter.”,后来甚至在正式 poster 和 presentation 上也用超大字体写下这三个词作为副标题,搞的我等群众常常在一旁因为其双关甚至三关的含义而掩面淫笑。
大神一二事
March 11, 2009 9:46 pm GMT-0700 | In Life | 6 Comments | hide- 某次和 delphij 以及某帅哥出去吃饭,席间 delphij 说到他前一天寄出了来美之后的第一封(邮政)信。帅哥问道:是不是寄给自己,内容是 test?
- 某次和 delphij 提到大型强子对撞机会不会把人类灭掉的问题,大神说:这其实是一个 feature。(请从宇宙宏观和进化论角度理解这句话)
- Google map 搜索 delphij near bay area,居然真的有……
好冷……Delphij 有向 Sheldon 发展的趋势。
Tags: delphij
This weblog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Powered by WordPress. Theme based on Pool by Borja Fernandez.